Jun
1
一、 web2.0网站常用可用性功能模块分析
Web 2.0网站是指将传统的网站构架(平台、内容源、用户、传播方式等)转化到以用户为核心的网站构架上来,包括一系列体现web2.0概念的元素、定位和创 意。web2.0网站在构架上须体现两大宗旨,即强大的后台系统和简单的前台页面,也即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以人为本,技术服务人类的宗旨。
web2.0网站常用功能块通常包括以下几大项:
1. Tag标签功能块
Tag(中文叫做”标签”) 是一种新的组织和管理在线信息的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针对文件本身的关键字检索,而是一种模糊化、智能化的分类。
网页使用Tag标签的好处:
为页面设置一个或者多个Tag标签可以引导读者阅读更多相关文章,为别人带去流量同理也为自己带来流量。
可以帮助读者及时了解一些未知的概念和知识点,提高用户体验。
Tag是人的意志和趋向的体现,Tag可以帮助你找到兴趣相投的人。
基于以上优势,Tag标签代替了传统的分类法,成为web2.0网站使用率最高的功能块(与其说是功能块倒不如说是一种内容导航和内容组织形式)。
一句话:Tag标签是一种更灵活的分类方法,功能在于引导,特点是无处不在,体现智能性、模糊性和趋向性。
2. RSS订阅功能块
RSS是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通常在时效性比较强的内容上使用RSS订阅能更快速获取信息,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用户获取网站内容的最新更新。网络 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聚合工具软件(例如SharpReader,NewzCrawler、FeedDemon),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 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
RSS订阅的方式:
订阅到客户端软件如周伯通、遨游浏览器RSS阅读、Foxmail RSS阅读等,此方式使用者较多
订阅到在线阅读(聚合类)门户网站如Google Reader,Yahoo Reader,抓虾、Gougou等,省去了安装RSS阅读器的麻烦
订阅到在线单用户聚合器如Lilina等,比较灵活
RSS订阅功能的最大好处是定向投递,也就是说RSS机制更能体现用户的意愿和个性,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最直接和简单,这是RSS订阅功能备受青睐的 一大主要原因。
3. 推荐和收藏功能块
说到推荐功能,不仅web2.0网站在大量使用,传统的以cms平台为代表的内容模式的网站也在大量使用,推荐功能主要是指向一些网摘或者聚合类门 户网站推荐自己所浏览到的网页。当然,一种变相的推荐就是阅读者的自我收藏行为,在共享的模式下也能起到推荐的作用。
比较有名的推荐目标有以del.icio.us为代表的网摘类网站包括国内比较有名气的365key、和讯网摘、新浪vivi、天极网摘等。这里值 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曾涌现了大批网摘类网站,但他们坚持活下来的好像没有几个了,推荐使用前面提到的这几个网摘门户,人气基本上是使最旺的。
4. 评论和留言功能块
web2.0强调参与性,强调发挥用户的主导作用,这里的参与性除了所谓的订阅、推荐功能外更多地体现在用户对内容的评价和态度,这就要靠评论功能 块来完成。一个典型的web2.0网站或者说一个能体现人气的web2.0网站都会花大量篇幅来体现用户的观点和视觉。这里尤其要提到web2.0中的带 头老大web blog,评论功能已经成为博客主人与浏览者交流的主要阵地,是体现网站人气的最直观因素。
评论功能块应用在博客系统中实际上已经和博客内容相分离,而更好的应用恰恰是一些以点评为主的web2.0网站比如豆瓣、点评网等,这里的评论功能 块直接制造了内容也极大地体现了网站的人气,所以说评论功能块是web2.0网站最有力的武器。
5. 站内搜索功能块
搜索是信息来源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无论你的网站是否打上web2.0的烙印,搜索对于一个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大型网站都是非常必要的。Tag标签 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搜索的作用,它能够有效聚合以此Tag为关键词的内容,但这种情况的前提是此Tag标签对浏览者是可见的,也就是说当Tag标签摆在浏览 者的眼前时才成立,而对于那些浏览者想要的信息却没有Tag标签来引导时搜索就是达到此目的的最好方法。
对于web2.0网站,站内搜索以标题或者Tag为搜索域都能起到好的效果,但本人不建议使用内容搜索域,因为这不符合搜索的高效性原则。同时,具 有突出关键词的内容往往都可以用Tag标签来引导,因此使用内容域来搜索实际上是一种浪费服务器资源的行为,而且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将大打折扣。
6. 群组功能块
我为什么要把群组作为web2.0网站的功能块来分析呢,因为群组是web2.0网站的一大特点,也是web2.0所要体现的服务宗旨所在。一个 web2.0网站,博客也好、播客也好、点评也好,抑或是网摘、聚合门户,他们都强调人的参与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兴趣趋 向,web2.0网站的另一主要功能就是帮助这些人找到同样兴趣的人并形成一个活跃的群体,这是web2.0网站的根本。
总结:web2.0网站倡导的是集体创作、共享资源,靠的是人气,体现的是参与性,一个没有参与性的web2.0网站都不足以成为web2.0。以 上提到的这几个功能块就是以吸引用户参与和引导用户参与为目的的,真正的web2.0不是什么深奥的东西,只有一点,那就是如何让浏览者沸腾起来。
二、 Flickr的幕后故事
我们都看到 Flickr 的成功,而又有多少”精英”们了解过 Flickr 背后的过程是多么充满艰险。
Flickr 是全 CGI 的动态构架,并以一种 .gne 的脚本作为 CGI 程序语言。不管网站制作菜鸟还是高手都会疑惑:gne 是哪种程序语言?答案:gne 不是一种语言,Flickr 是以极为经典的 PHP + MySQL 方式实现的,在被 Yahoo 收购服务器搬入美国之前,使用了 21 台(69.90.111.101-121) Apache/PHP 做 Web、23 台图片服务器、另有 MySQL 服务器组成的数据库集群的服务器数量未知。现在估计使用的是 Yahoo 的负载均衡系统,对外只有一个 Web 的 IP 和图片服务器的 IP 了。
那为何 .php 的文件要改成 .gne 呢?以往有大型网站为向后兼容性考虑,隐藏以程序语言命名的脚本文件扩展名,比如 Baidu 隐藏了 .php(Google 的 http 服务器是自己写的,整合了脚本程序,个别页面是 .py–Python);还有一些网站是改成自己网站名相关的扩展名,如 MSN 的群组则是 .msnw,榕树下是 .rs。
那 Flickr 的 gne 是什么意思?我在维基百科的 Flickr 条目上找到了答案(中文 Flickr 条目上没有写明) 。原来 GNE 是 Game NeverEnding 的缩写,Flickr 的开发者 Ludicorp 在 2002-2004 年一直在开发这套以 Game NerverEnding 为名称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一套基于浏览器的 Web 游戏系统,个人以为应该就是当年九城的虚拟城市。但是开发近 3 年后该计划不得不破产,最终只发布了一个 Beta 版,而 Ludicorp 将这套系统稍加移植,就有了 Flickr。呵呵,原来 gne 是一个项目的名称。关于 GNE 的一些连接:http://del.icio.us/schee/gne。
早期的 Flickr 想做成在类似聊天室的地方让网友分享、交流自己的照片,注重社区形式和保护照片不被外部引用(见徐子涵2004年的文章),可能是看到了 Hello 的模式吧。但是聪明的 Flickr 团队不久就改变了策略,淡化了传统的社区形式–如聊天室、而加强了现在使其功成名就的 Tag 组织形式,一种更自由更随兴更轻松好玩的大社区形式,或者叫它广义社区吧,我随便叫的,可能太学究,看着别太在意就是了。另外,将原来照片只能在 Flash 内浏览的限制区除了,并大力推荐用户将照片引用到自己的 Blog,这无疑对于挑战传统相册系统有决定性意义。减少 Flash 后的网页更多地引进了新兴的 Ajax 技术,使界面操作变得非常 Cool。
这就是 Flickr 的历史,清晰地看到了他们对于优秀产品的执著。有了技术和经验积累,加上不断坚持,总有一天时来运转,你的产品会成为新潮流的里程碑。
还有一句话要告诉 Yupoo 等:把 Flickr 想成一个有 Tag 功能的在线相册就已经错远了;复制粘贴者们想当然将 Flickr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果无关紧要的拿来了,将令人激动的优点都去掉了,结果剩下什么?
三、 YouTube 的架构扩展
在西雅图扩展性的技术研讨会上,YouTube 的 Cuong Do 做了关于 YouTube Scalability 的报告。视频内容在 Google Video 上有(地址),可惜国内用户看不到。
Kyle Cordes 对这个视频中的内容做了介绍。里面有不少技术性的内容。值得分享一下。(Kyle Cordes 的介绍是本文的主要来源)
简单的说 YouTube 的数据流量, “一天的YouTube流量相当于发送750亿封电子邮件.”, 2006 年中就有消息说每日 PV 超过 1 亿,现在? 更夸张了,”每天有10亿次下载以及6,5000次上传”, 真假姑且不论, 的确是超乎寻常的海量. 国内的互联网应用,但从数据量来看,怕是只有 51.com 有这个规模. 但技术上和 YouTube 就没法子比了.
1. Web 服务器
YouTube 出于开发速度的考虑,大部分代码都是 Python 开发的。Web 服务器有部分是 Apache, 用 FastCGI 模式。对于视频内容则用 Lighttpd 。据我所知,MySpace 也有部分服务器用 Lighttpd ,但量不大。YouTube 是 Lighttpd 最成功的案例。(国内用 Lighttpd 站点不多,豆瓣用的比较舒服。by Fenng)
2. 视频
视频的缩略图(Thumbnails)给服务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每个视频平均有4个缩略图,而每个 Web 页面上更是有多个,每秒钟因为这个带来的磁盘 IO 请求太大。YouTube 技术人员启用了单独的服务器群组来承担这个压力,并且针对 Cache 和 OS 做了部分优化。另一方面,缩略图请求的压力导致 Lighttpd 性能下降。通过 Hack Lighttpd 增加更多的 worker 线程很大程度解决了问题。而最新的解决方案是起用了 Google 的 BigTable, 这下子从性能、容错、缓存上都有更好表现。看人家这收购的,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出于冗余的考虑,每个视频文件放在一组迷你 Cluster 上,所谓 “迷你 Cluster” 就是一组具有相同内容的服务器。最火的视频放在 CDN 上,这样自己的服务器只需要承担一些”漏网”的随即访问即可。YouTube 使用简单、廉价、通用的硬件,这一点和 Google 风格倒是一致。至于维护手段,也都是常见的工具,如 rsync, SSH 等,只不过人家更手熟罢了。
3. 数据库
YouTube 用 MySQL 存储元数据–用户信息、视频信息什么的。数据库服务器曾经一度遇到 SWAP 颠簸的问题,解决办法是删掉了 SWAP 分区! 管用。
最初的 DB 只有 10 块硬盘,RAID 10 ,后来追加了一组 RAID 1。够省的。这一波 Web 2.0 公司很少有用 Oracle 的(我知道的只有 Bebo,参见这里). 在扩展性方面,路线也是和其他站点类似,复制,分散 IO。最终的解决之道是”分区”,这个不是数据库层面的表分区,而是业务层面的分区(在用户名字或者 ID 上做文章,应用程序控制查找机制)
YouTube 也用 Memcached.
很想了解一下国内 Web 2.0 网站的数据信息,有谁可以提供一点 ?
四、 mixi.jp:使用开源软件搭建的可扩展SNS网站
Mixi目前是日本排名第三的网站,全球排名42,主要提供SNS服务:日记,群组,站内消息,评论,相册等等,是日本最大的SNS网站。Mixi 从2003年12月份开始开发,由现在它的CTO – Batara Kesuma一个人焊,焊了四个月,在2004年2月份开始上线运行。两个月后就注册了1w用户,日访问量60wPV。在随后的一年里,用户增长到了 21w,第二年,增长到了200w。到今年四月份已经增长到370w注册用户,并且还在以每天1.5w人的注册量增长。这些用户中70%是活跃用户(活跃 用户:三天内至少登录一次的用户),平均每个用户每周在线时间为将近3个半小时。
下面我们来看它的技术架构。Mixi采用开源软件作为架构的基础:Linux 2.6,Apache 2.0,MySQL,Perl 5.8,memcached,Squid等等。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台MySQL数据库服务器,并且在以每月10多台的速度增长。Mixi的数据库连 接方式采用的是每次查询都进行连接,而不是持久连接。数据库大多数是以InnoDB方式运行。Mixi解决扩展问题主要依赖于对数据库的切分。
首先进行垂直切分,按照表的内容将不同的表划分到不同的数据库中。然后是水平切分,根据用户的ID将不同用户的内容再划分的不同的数据库中,这是比 较通常的做法,也很管用。划分的关键还是在于应用中的实现,需要将操作封装在在数据层,而尽量不影响业务层。当然完全不改变逻辑层也不可能,这时候最能检 验以前的设计是否到位,如果以前设计的不错,那创建连接的时候传个表名,用户ID进去差不多就解决问题了,而以前如果sql代码到处飞,或者数据层封装的 不太好的话那就累了。
这样做了以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像mixi这种SNS网站,页面上往往需要引用大量的用户信息,好友信息,图片,文章信息,跨表, 跨库操作相当多。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memcached的作用了,用大内存把这些不变的数据全都缓存起来,而当修改时就通知cache过期,这样应用层基 本上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了,只会有很小一部分请求穿透应用层,用到数据库。Mixi的经验是平均每个页面的加载时间在0.02秒左右(当然根据页面大小 情况不尽相似),可以说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Mixi一共在32台机器上有缓存服务器,每个Cache Server 2G内存,这些Cache Server与App Server装在一起。因为Cache Server对CPU消耗不大,而有了Cache Server的支援,App Server对内存要求也不是太高,所以可以和平共处,更有效的利用资源。
图片的处理就显得相对简单的多了。对于mixi而言,图像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经常要使用到的,像用户头像,群组的头像等等,大概有100多 GB,它们被Squid和CDN所缓存,命中率相对比较高;另一部分是用户上传的大量照片,它们的个体访问量相对而言比较小,命中率也比较低,使用 Cache不划算,所以对于这些照片的策略是直接在用户上传的时候分发到到图片存储服务器上,在用户访问的时候直接进行访问,当然图片的位置需要在数据库 中进行记录,不然找不到放在哪台服务器上就郁闷了。
Web 2.0网站是指将传统的网站构架(平台、内容源、用户、传播方式等)转化到以用户为核心的网站构架上来,包括一系列体现web2.0概念的元素、定位和创 意。web2.0网站在构架上须体现两大宗旨,即强大的后台系统和简单的前台页面,也即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以人为本,技术服务人类的宗旨。
web2.0网站常用功能块通常包括以下几大项:
1. Tag标签功能块
Tag(中文叫做”标签”) 是一种新的组织和管理在线信息的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针对文件本身的关键字检索,而是一种模糊化、智能化的分类。
网页使用Tag标签的好处:
为页面设置一个或者多个Tag标签可以引导读者阅读更多相关文章,为别人带去流量同理也为自己带来流量。
可以帮助读者及时了解一些未知的概念和知识点,提高用户体验。
Tag是人的意志和趋向的体现,Tag可以帮助你找到兴趣相投的人。
基于以上优势,Tag标签代替了传统的分类法,成为web2.0网站使用率最高的功能块(与其说是功能块倒不如说是一种内容导航和内容组织形式)。
一句话:Tag标签是一种更灵活的分类方法,功能在于引导,特点是无处不在,体现智能性、模糊性和趋向性。
2. RSS订阅功能块
RSS是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通常在时效性比较强的内容上使用RSS订阅能更快速获取信息,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用户获取网站内容的最新更新。网络 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聚合工具软件(例如SharpReader,NewzCrawler、FeedDemon),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 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
RSS订阅的方式:
订阅到客户端软件如周伯通、遨游浏览器RSS阅读、Foxmail RSS阅读等,此方式使用者较多
订阅到在线阅读(聚合类)门户网站如Google Reader,Yahoo Reader,抓虾、Gougou等,省去了安装RSS阅读器的麻烦
订阅到在线单用户聚合器如Lilina等,比较灵活
RSS订阅功能的最大好处是定向投递,也就是说RSS机制更能体现用户的意愿和个性,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最直接和简单,这是RSS订阅功能备受青睐的 一大主要原因。
3. 推荐和收藏功能块
说到推荐功能,不仅web2.0网站在大量使用,传统的以cms平台为代表的内容模式的网站也在大量使用,推荐功能主要是指向一些网摘或者聚合类门 户网站推荐自己所浏览到的网页。当然,一种变相的推荐就是阅读者的自我收藏行为,在共享的模式下也能起到推荐的作用。
比较有名的推荐目标有以del.icio.us为代表的网摘类网站包括国内比较有名气的365key、和讯网摘、新浪vivi、天极网摘等。这里值 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曾涌现了大批网摘类网站,但他们坚持活下来的好像没有几个了,推荐使用前面提到的这几个网摘门户,人气基本上是使最旺的。
4. 评论和留言功能块
web2.0强调参与性,强调发挥用户的主导作用,这里的参与性除了所谓的订阅、推荐功能外更多地体现在用户对内容的评价和态度,这就要靠评论功能 块来完成。一个典型的web2.0网站或者说一个能体现人气的web2.0网站都会花大量篇幅来体现用户的观点和视觉。这里尤其要提到web2.0中的带 头老大web blog,评论功能已经成为博客主人与浏览者交流的主要阵地,是体现网站人气的最直观因素。
评论功能块应用在博客系统中实际上已经和博客内容相分离,而更好的应用恰恰是一些以点评为主的web2.0网站比如豆瓣、点评网等,这里的评论功能 块直接制造了内容也极大地体现了网站的人气,所以说评论功能块是web2.0网站最有力的武器。
5. 站内搜索功能块
搜索是信息来源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无论你的网站是否打上web2.0的烙印,搜索对于一个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大型网站都是非常必要的。Tag标签 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搜索的作用,它能够有效聚合以此Tag为关键词的内容,但这种情况的前提是此Tag标签对浏览者是可见的,也就是说当Tag标签摆在浏览 者的眼前时才成立,而对于那些浏览者想要的信息却没有Tag标签来引导时搜索就是达到此目的的最好方法。
对于web2.0网站,站内搜索以标题或者Tag为搜索域都能起到好的效果,但本人不建议使用内容搜索域,因为这不符合搜索的高效性原则。同时,具 有突出关键词的内容往往都可以用Tag标签来引导,因此使用内容域来搜索实际上是一种浪费服务器资源的行为,而且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将大打折扣。
6. 群组功能块
我为什么要把群组作为web2.0网站的功能块来分析呢,因为群组是web2.0网站的一大特点,也是web2.0所要体现的服务宗旨所在。一个 web2.0网站,博客也好、播客也好、点评也好,抑或是网摘、聚合门户,他们都强调人的参与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兴趣趋 向,web2.0网站的另一主要功能就是帮助这些人找到同样兴趣的人并形成一个活跃的群体,这是web2.0网站的根本。
总结:web2.0网站倡导的是集体创作、共享资源,靠的是人气,体现的是参与性,一个没有参与性的web2.0网站都不足以成为web2.0。以 上提到的这几个功能块就是以吸引用户参与和引导用户参与为目的的,真正的web2.0不是什么深奥的东西,只有一点,那就是如何让浏览者沸腾起来。
二、 Flickr的幕后故事
我们都看到 Flickr 的成功,而又有多少”精英”们了解过 Flickr 背后的过程是多么充满艰险。
Flickr 是全 CGI 的动态构架,并以一种 .gne 的脚本作为 CGI 程序语言。不管网站制作菜鸟还是高手都会疑惑:gne 是哪种程序语言?答案:gne 不是一种语言,Flickr 是以极为经典的 PHP + MySQL 方式实现的,在被 Yahoo 收购服务器搬入美国之前,使用了 21 台(69.90.111.101-121) Apache/PHP 做 Web、23 台图片服务器、另有 MySQL 服务器组成的数据库集群的服务器数量未知。现在估计使用的是 Yahoo 的负载均衡系统,对外只有一个 Web 的 IP 和图片服务器的 IP 了。
那为何 .php 的文件要改成 .gne 呢?以往有大型网站为向后兼容性考虑,隐藏以程序语言命名的脚本文件扩展名,比如 Baidu 隐藏了 .php(Google 的 http 服务器是自己写的,整合了脚本程序,个别页面是 .py–Python);还有一些网站是改成自己网站名相关的扩展名,如 MSN 的群组则是 .msnw,榕树下是 .rs。
那 Flickr 的 gne 是什么意思?我在维基百科的 Flickr 条目上找到了答案(中文 Flickr 条目上没有写明) 。原来 GNE 是 Game NeverEnding 的缩写,Flickr 的开发者 Ludicorp 在 2002-2004 年一直在开发这套以 Game NerverEnding 为名称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一套基于浏览器的 Web 游戏系统,个人以为应该就是当年九城的虚拟城市。但是开发近 3 年后该计划不得不破产,最终只发布了一个 Beta 版,而 Ludicorp 将这套系统稍加移植,就有了 Flickr。呵呵,原来 gne 是一个项目的名称。关于 GNE 的一些连接:http://del.icio.us/schee/gne。
早期的 Flickr 想做成在类似聊天室的地方让网友分享、交流自己的照片,注重社区形式和保护照片不被外部引用(见徐子涵2004年的文章),可能是看到了 Hello 的模式吧。但是聪明的 Flickr 团队不久就改变了策略,淡化了传统的社区形式–如聊天室、而加强了现在使其功成名就的 Tag 组织形式,一种更自由更随兴更轻松好玩的大社区形式,或者叫它广义社区吧,我随便叫的,可能太学究,看着别太在意就是了。另外,将原来照片只能在 Flash 内浏览的限制区除了,并大力推荐用户将照片引用到自己的 Blog,这无疑对于挑战传统相册系统有决定性意义。减少 Flash 后的网页更多地引进了新兴的 Ajax 技术,使界面操作变得非常 Cool。
这就是 Flickr 的历史,清晰地看到了他们对于优秀产品的执著。有了技术和经验积累,加上不断坚持,总有一天时来运转,你的产品会成为新潮流的里程碑。
还有一句话要告诉 Yupoo 等:把 Flickr 想成一个有 Tag 功能的在线相册就已经错远了;复制粘贴者们想当然将 Flickr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果无关紧要的拿来了,将令人激动的优点都去掉了,结果剩下什么?
三、 YouTube 的架构扩展
在西雅图扩展性的技术研讨会上,YouTube 的 Cuong Do 做了关于 YouTube Scalability 的报告。视频内容在 Google Video 上有(地址),可惜国内用户看不到。
Kyle Cordes 对这个视频中的内容做了介绍。里面有不少技术性的内容。值得分享一下。(Kyle Cordes 的介绍是本文的主要来源)
简单的说 YouTube 的数据流量, “一天的YouTube流量相当于发送750亿封电子邮件.”, 2006 年中就有消息说每日 PV 超过 1 亿,现在? 更夸张了,”每天有10亿次下载以及6,5000次上传”, 真假姑且不论, 的确是超乎寻常的海量. 国内的互联网应用,但从数据量来看,怕是只有 51.com 有这个规模. 但技术上和 YouTube 就没法子比了.
1. Web 服务器
YouTube 出于开发速度的考虑,大部分代码都是 Python 开发的。Web 服务器有部分是 Apache, 用 FastCGI 模式。对于视频内容则用 Lighttpd 。据我所知,MySpace 也有部分服务器用 Lighttpd ,但量不大。YouTube 是 Lighttpd 最成功的案例。(国内用 Lighttpd 站点不多,豆瓣用的比较舒服。by Fenng)
2. 视频
视频的缩略图(Thumbnails)给服务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每个视频平均有4个缩略图,而每个 Web 页面上更是有多个,每秒钟因为这个带来的磁盘 IO 请求太大。YouTube 技术人员启用了单独的服务器群组来承担这个压力,并且针对 Cache 和 OS 做了部分优化。另一方面,缩略图请求的压力导致 Lighttpd 性能下降。通过 Hack Lighttpd 增加更多的 worker 线程很大程度解决了问题。而最新的解决方案是起用了 Google 的 BigTable, 这下子从性能、容错、缓存上都有更好表现。看人家这收购的,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出于冗余的考虑,每个视频文件放在一组迷你 Cluster 上,所谓 “迷你 Cluster” 就是一组具有相同内容的服务器。最火的视频放在 CDN 上,这样自己的服务器只需要承担一些”漏网”的随即访问即可。YouTube 使用简单、廉价、通用的硬件,这一点和 Google 风格倒是一致。至于维护手段,也都是常见的工具,如 rsync, SSH 等,只不过人家更手熟罢了。
3. 数据库
YouTube 用 MySQL 存储元数据–用户信息、视频信息什么的。数据库服务器曾经一度遇到 SWAP 颠簸的问题,解决办法是删掉了 SWAP 分区! 管用。
最初的 DB 只有 10 块硬盘,RAID 10 ,后来追加了一组 RAID 1。够省的。这一波 Web 2.0 公司很少有用 Oracle 的(我知道的只有 Bebo,参见这里). 在扩展性方面,路线也是和其他站点类似,复制,分散 IO。最终的解决之道是”分区”,这个不是数据库层面的表分区,而是业务层面的分区(在用户名字或者 ID 上做文章,应用程序控制查找机制)
YouTube 也用 Memcached.
很想了解一下国内 Web 2.0 网站的数据信息,有谁可以提供一点 ?
四、 mixi.jp:使用开源软件搭建的可扩展SNS网站
Mixi目前是日本排名第三的网站,全球排名42,主要提供SNS服务:日记,群组,站内消息,评论,相册等等,是日本最大的SNS网站。Mixi 从2003年12月份开始开发,由现在它的CTO – Batara Kesuma一个人焊,焊了四个月,在2004年2月份开始上线运行。两个月后就注册了1w用户,日访问量60wPV。在随后的一年里,用户增长到了 21w,第二年,增长到了200w。到今年四月份已经增长到370w注册用户,并且还在以每天1.5w人的注册量增长。这些用户中70%是活跃用户(活跃 用户:三天内至少登录一次的用户),平均每个用户每周在线时间为将近3个半小时。
下面我们来看它的技术架构。Mixi采用开源软件作为架构的基础:Linux 2.6,Apache 2.0,MySQL,Perl 5.8,memcached,Squid等等。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台MySQL数据库服务器,并且在以每月10多台的速度增长。Mixi的数据库连 接方式采用的是每次查询都进行连接,而不是持久连接。数据库大多数是以InnoDB方式运行。Mixi解决扩展问题主要依赖于对数据库的切分。
首先进行垂直切分,按照表的内容将不同的表划分到不同的数据库中。然后是水平切分,根据用户的ID将不同用户的内容再划分的不同的数据库中,这是比 较通常的做法,也很管用。划分的关键还是在于应用中的实现,需要将操作封装在在数据层,而尽量不影响业务层。当然完全不改变逻辑层也不可能,这时候最能检 验以前的设计是否到位,如果以前设计的不错,那创建连接的时候传个表名,用户ID进去差不多就解决问题了,而以前如果sql代码到处飞,或者数据层封装的 不太好的话那就累了。
这样做了以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像mixi这种SNS网站,页面上往往需要引用大量的用户信息,好友信息,图片,文章信息,跨表, 跨库操作相当多。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memcached的作用了,用大内存把这些不变的数据全都缓存起来,而当修改时就通知cache过期,这样应用层基 本上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了,只会有很小一部分请求穿透应用层,用到数据库。Mixi的经验是平均每个页面的加载时间在0.02秒左右(当然根据页面大小 情况不尽相似),可以说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Mixi一共在32台机器上有缓存服务器,每个Cache Server 2G内存,这些Cache Server与App Server装在一起。因为Cache Server对CPU消耗不大,而有了Cache Server的支援,App Server对内存要求也不是太高,所以可以和平共处,更有效的利用资源。
图片的处理就显得相对简单的多了。对于mixi而言,图像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经常要使用到的,像用户头像,群组的头像等等,大概有100多 GB,它们被Squid和CDN所缓存,命中率相对比较高;另一部分是用户上传的大量照片,它们的个体访问量相对而言比较小,命中率也比较低,使用 Cache不划算,所以对于这些照片的策略是直接在用户上传的时候分发到到图片存储服务器上,在用户访问的时候直接进行访问,当然图片的位置需要在数据库 中进行记录,不然找不到放在哪台服务器上就郁闷了。